当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的星光遇上“五一”假期的烟火气,青岛用一根文创雪糕搅动了全国文旅市场。
在市南区绿城深蓝中心GT集地广场,全国首届文创雪糕展与“致敬华表奖·寻找‘街头歌王’”活动双线并进,将城市地标、音乐潮流与舌尖经济熔铸成一场现象级文化盛宴。
这场破圈实验的背后,藏着文创产业从“小众狂欢”到“大众消费”的密码,更折射出文创万亿级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饥渴。
●●●
一根雪糕的城市叙事学
青岛文创雪糕大赏的50多款造型各异、60多种口味新奇独特的文创雪糕,堪称“可食用的城市地图”。从大学路网红墙的转角遇到爱,到栈桥回澜阁的浪花与飞檐,设计师将建筑美学解构成奶油与糖霜的语言。全麦白啤口味复刻青岛啤酒的醇厚,原浆冰激凌封存海风的鲜咸,甚至“暗黑系”崂山可乐味雪糕都成为年轻人挑战味蕾的社交货币。
展开剩余75%更妙的是“糕能DIY”工坊——游客可自由调配啤酒花、海盐、樱花等原料,创造出专属青岛记忆。这种参与感让文创雪糕从消费品升维为“城市叙事载体”,正如游客在社交媒体写下的:“咬一口栈桥雪糕,青岛的夏天就在舌尖化开了。”
文创狂欢背后的产业风暴
青岛现象绝非孤例。据统计,2023年中国文创产品市场规模达163.8亿美元,其中国潮文创以年均20%的增速膨胀,2024年突破2万亿元,2025年预计冲高至2.3万亿元。从故宫口红到三星堆盲盒,从敦煌丝巾到青岛雪糕,文创产业正经历着三大变革:
消费场景重构:从“博物馆商店”到“城市生活空间”,文创产品渗透进商场、咖啡馆、地铁站;
技术赋能创新:3D打印实现建筑微缩,低温锁鲜技术保留食材本味;
社交货币化:集章打卡、DIY创作、限定口味,每个环节都暗藏传播钩子。
人才缺口:万亿市场的阿喀琉斯之踵
在现象级爆款背后,是文创产业对“T型人才”的迫切渴求——既要有文化深度的纵向积累,又需具备跨界能力的横向拓展。
以青岛雪糕为例:
文化考古者:需通晓青岛历史,将青岛标志性建筑细节转化为模具参数;
食品科学家:要调试啤酒花与奶油的黄金配比,确保-18℃下造型不塌;
流量操盘手:需策划“暗黑口味挑战赛”,制造抖音百万播放量;
供应链掌舵人:需协调模具厂、冷链物流、地标授权方等多个环节。
破圈逻辑:从舌尖到产业链的进化
青岛文创雪糕的出圈,本质是城市IP运营的范式升级。当传统文旅产业还在纠结“门票经济”时,青岛已通过“文创+科技+商业”的三维融合,构建起完整的价值闭环:
文化层:地标建筑转化为视觉符号,地方风物解构为味觉记忆;
技术层:3D建模实现微米级雕刻,-40℃急冻锁鲜技术保障品质;
商业层:雪糕销售带动周边商圈客流,线上话题反哺城市品牌。
这种模式正在被复制:成都的熊猫雪糕、西安的兵马俑巧克力、武汉的黄鹤楼慕斯……文创产品已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赛道。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文创人才密度决定文创产业高度——谁能率先构建起“产学研用”文创人才生态,谁就能在万亿市场中掌握话语权。
有一位游客写道:“希望明年能吃到更多‘青岛味道’。”这何尝不是整个文创产业的期待?当味蕾邂逅城市故事,人才点燃创新火种,中国文创的璀璨篇章正徐徐展开。
发布于:北京市实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